查看原文
其他

小新快报 | 柳玉祥:积极探索道德力量融入法治建设之路

2017-07-20 小新说法

泰州市姜堰区开展“法满姜城·德法同行”普法服务助民行活动

东海县举办“法润江苏·德法同行”拥军行法律服务专题活动



找准出发点,以道德滋养支撑法治宣传



找准切入点,以礼仪规范强化法治认同


我国历来是“礼仪之邦”,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,把内在的法治品质与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,以礼仪行为促进规则意识的逐渐养成,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把青少年作为“德法同行”的起点和基础,抓住全省试点“四仪八礼”青少年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契机,征集评选“法治三字经”、校园法治歌曲,在开蒙、成长、青春、成人仪式中吟诵传唱,推广扬州、邳州“中华冠笄法治成人礼”标准流程,“成长与法同行,青春与德相伴”,让广大学生在各个人生关节点深刻感悟法律的真谛。把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作为“德法同行”的关键和重点,广泛开展入职宣誓活动。2016年“国家宪法日”,统一流程、统一誓词,省、市、县(市、区)三级联动,在109个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开展“不忘初心,尊崇宪法,共筑共享法治江苏”宣誓签名活动,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渗透相结合,激发了法治专业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投身法治建设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责任感。凤凰网推出的全程图片新闻,一小时点击量高达70万人次,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。目前,正在探索利用城乡社区道德法治讲堂为居民举办升学、就职、获奖、退休、祝寿等仪式,做到既意蕴丰富、庄重热烈,又形式新颖、健康文明,引导人们在道德感悟中强化法治观念、规范自身行为。


找准突破点,以民间规则养育法治习惯


乡规民约是最具普及性、最有实效性、也最接地气的道德规范,是法治宣传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。在“德法同行”活动中,我们组织律师、公证员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行政机关干部开展志愿服务,帮助8253个村(社区)发动村居民共商共议共决,将法治元素导入村规民约、市民公约,把法治要求融入道德准则,运用道德手段化解纠纷17万余件,解决垃圾分类、房屋租赁、环境保护、食品安全、养老服务等百姓关注关心的基层公共问题,让基层群众在遵从共同约定的过程中感受法治、接受法治。今年4月,组织全省1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发出《争创“崇德尚法”新型村(社区)倡议书》,传播“生活就是法律、法律就是生活”理念,推动基层法治、德治、自治建设共生共长,合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。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抓手少、组织难的问题,我们推广如东县评估守法诚信企业指数的做法,联合省经信委评选104家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先进企业和52名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,第三方评估企业社保、税务、环保、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守法情况,评估结果与银行信贷授信额度直接挂钩,以道德荣誉感和经济实惠激励全省企业积极履行法律义务。今年,又和省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印发《江苏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基本指南》,制定实施《江苏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》,每年选择50家企业开展试点。


找准立足点,以传统文化彰显法治追求



找准着力点,以家风培育涵养法治风尚


“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,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”。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和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,将法治教育贯穿融入家庭、家教、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,做到日常经常平常、落细落小落实,促进法治观念在家庭里生根,以家庭“小气候”温润社会“大气候”,是江苏“德法同行”的一贯坚持。联合省文明委等部门,在各级最美家庭、星级文明户、五好家庭、博爱家庭、书香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推选命名中,明确“爱国守法”的基本标准,使法治“好家风”成为看得见的荣誉,着力推动全省2000多万家庭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点。联合省妇联,以“法律进家庭、平安在万家”为目标,在全省开展了第三届“万家学法”读书竞赛活动,向全省免费发放各类普法知识读本近100万册,组织各级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522场次,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物品145万份,收到各类家庭撰写的法治读书征文1001篇、法治文艺节目脚本572个,吸引100多万家庭参与。征集法治家规家训家书169条(封),开展“最美家庭讲好法治家训”万场巡讲,熊为义、闫怀玲夫妻,潘恒球、顾昌明、王文彬等一大批“中国好人”“江苏好人”以“身边人讲身边事、身边人讲自己事”,把法治家训传递、熏陶到各个家庭,越来越多的家庭由法治建设的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“法律进家庭”正成为江苏“法律六进”的新拓展、新延伸。在正面引导的同时,突出“孝”“睦”这两个法与德高度重合的领域,组织重阳节尊老敬老法律服务主题月专项行动,集中化解涉老矛盾纠纷3870件,办理涉老法律援助1600件;加大《反家暴法》实施力度,全省基层法院一年就发出“人身安全保护令”275件,占全国总数的1/3。这些举措让老人、妇女感受到法律的温暖,让失德违法者体会到法律的威慑,帮助社会公众强化了法律意识。


找准落脚点,以社会力量助推法治自觉



“法安天下,德润人心”


法治宣传与道德教育融合渗透,与普通民众的心理意识、生活实践、风俗习惯同频共振,综合运用社会舆论、风俗习惯等手段,引导人们从我做起、从现在做起、从一点一滴做起,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契约精神、弘扬公序良俗、强化规则意识,有效推动法治意识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,使法治信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,为法治建设营造了更加浓厚的人文环境。


柳玉祥 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、厅长 ,此文 刊登于《群众》(上半月版)2017年第11期


来源:江苏司法行政在线

推荐阅读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